初審編輯:李文潔
責任編輯:馬寶濤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子昊 東營報道
5月19日,東營市召開東營人才新政新聞發布會。東營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東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袁永鵬,東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長林,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人力資源部副經理譚運成,山東石油化工學院人事處處長孟貴賓,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黨工委組織人事部部長張建民出席發布會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會上介紹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東營人才工作打造黃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措施》(簡稱“人才新政”40條)。新政主要從優秀人才集聚發展、平臺載體建設、人才創新創業保障、調動用人單位積極性、打造最優人才生態等六個方面進行了創新突破。
在優秀人才集聚發展方面,對高層次人才,大幅提升政策標準,全力保障高層次人才開展技術攻關。將東營市“一事一議”引才政策標準,由5000萬元提高到2億元。對自主培育或引進的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給予最高300萬元經費支持。對青年人才,重點圍繞大學生就業、生活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扎實推進“就選東營”專項行動、“青鳥計劃”,定期舉辦“東營學子家鄉行”“名校名企直通車”“企業招聘進校園”等大學生專場招聘活動,支持鼓勵相關行業和產業與高校聯合開展專項崗位對接,全方位促進高校畢業生來東營市就業創業。對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聘用或自主創業的全日制大學畢業生,給予不同幅度的生活補助及購房補貼。此外,還圍繞本土高校畢業生留用、卓越工程師引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等制定系列政策,努力推動各類人才資源加速向東營市流動匯聚。
在平臺載體建設方面,重點圍繞高能級產業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平臺等5類平臺,著力構建體系完備、支撐有力的人才體系。對高能級產業創新平臺,圍繞全市重點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市、縣區共建一批由頂尖人才領銜、承接原始創新的高能級平臺,打造高技術研發和產業培育的核心載體。對各類平臺載體給予不同幅度的資金補助。對新創建的國家級、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創業園區(孵化基地)、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創客服務中心),根據平臺類型和級別,給予最高500萬元補助,并根據績效評價情況,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績效獎補。新獲批建設的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根據建設績效,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對市校合作平臺,按“一事一議”政策落實經費補貼,支持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強企業、“國字號”名企在東營市設立或共建研發總部或研發機構。對“人才飛地”,對東營市企業在市外設立的獨立研發機構,研發成果在市內轉化的,給予最高100萬元補助。同時,“人才飛地”全職聘用的人才,視同在東營工作,享受相關政策待遇。
在人才創新創業保障方面,重點圍繞資金支持、創業大賽、創新獎勵、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探索創新,著力解決人才創新創業后顧之憂。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萬元的人才創新創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取得標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和創辦科技型企業的領軍人才。在項目選拔上,打造“創業東營·共贏未來”創業大賽品牌,選拔一批優秀創業人才(團隊)和原創性、引領性高科技項目,擇優納入黃河三角洲產業領軍人才支持。在創新獎勵上,重獎科學技術獎獲得單位和人員,對國家、省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根據不同獎勵類別,給予100萬到1000萬元獎勵。在成果轉化上,積極抓好發展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支持培育,對新增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補助。高校院所、企業等開展技術轉移轉化活動的,根據技術合同金額按比例給予補助。
在調動用人單位積極性方面,圍繞激發企業、事業單位2類重點用人主體活力,對企業,重點從減輕企業用才成本和支持企業自主引才上著力。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全職引進的重要科研項目或產業化項目技術負責人,按引才費用的10%給予最高30萬元補貼,每家企業每年最高補貼100萬元。每年遴選確定5家左右重點支持企業,分別給予1個黃河三角洲產業領軍人才工程配額,支持其自主評價,面向海外、市外全職引進急需緊缺產業人才。對事業單位,重點在靈活引才用才上探索。對高校、科研院所公開招聘高級專業技術崗位人員或博士,實行“自主組織、事后備案”。完善編制周轉使用制度,已滿編的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或博士,可申請使用專項事業編辦理入編。通過專項事業編,招聘部分博士或“雙一流”高校碩士,掛職到東營市企業、平臺或園區創新創業,服務滿三年后,按照“雙向選擇”原則,確定回事業單位安置或留企業繼續工作。
在提升人才發展市場化水平方面,重點從完善市場化人才工作網絡、支持人力資源產業發展、強化人才發展金融支持等方面,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完善市場化人才工作網絡,成立市人才發展集團,支持各縣區建立市場化運營的人才服務機構,構建市縣聯動的人才服務網絡。選聘“招才大使”,每年給予最高10萬元招才經費和最高30萬元活動舉辦經費。對引智工作站,給予5—10萬元獎勵。對成功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的中介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對支持人力資源產業發展,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獎勵。對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和引進的海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按照對東營市經濟社會貢獻評估績效,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給予支持。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東營市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的,提供3年免費辦公場所。圍繞強化人才發展金融支持,重點調動社會資本對人才發展的支持作用,放大“人才貸”產品效應,擴大“人才貸”風險補償資金規模,引導金融機構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信用貸款。將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單戶企業規模擴大到2000萬元。探索開展“人才投”“人才!焙椭R產權質押融資業務。
在打造最優人才生態方面,從人才服務、聯系專家、榮譽激勵等方面著力,全力營造尊才愛才用才留才的人才發展氛圍。人才服務上,重點解決好人才關心關注的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問題。高層次人才或博士隨遷配偶屬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在編在職人員的,對口協調安排工作;暫未就業的,3年內給予每月不低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標準的生活補助。高層次人才隨遷子女入學或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由教育部門統籌協調、優先安排。定期組織市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免費健康體檢和療養。聯系專家上,重點是健全完善市、縣區黨政領導聯系服務專家機制,加強經常性聯系,切實解決專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每年召開座談會,聽取人才代表意見建議。積極邀請各類人才參與黨委、政府重大決策,列席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重要會議。榮譽激勵上,為東營市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優先作為“兩代表一委員”推薦對象,優先考慮評先樹優。開展黃河三角洲杰出人才評選,對為東營市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獎勵。每年通報表揚5名人才工作成效突出的用人單位負責人、10名人才工作者。
據了解,為深化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勝利油田、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省黃三角農高區在東營市域范圍內的各類人才按規定納新政支持范圍。同時,在當前各級全力保障民生、大力壓縮行政支出的情況下,東營大幅度增加人才工作財政投入,每年新增支出超過2億元,總投入達到4.5億元,全力支持和保障人才工作。充分展現了東營市委、市政府建設人才強市的強大決心,尊才愛才留才用才的真情實意。人才新政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東營人才發展水平,為建設高水平人才強市,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初審編輯:李文潔
責任編輯:馬寶濤